
DeepSeek R1 0526 幻觉率好像是降低了,因为用的还少,只能主观感受,有DeepSeek R1第一版的评测可以参考:网页链接,参考@karminski-牙医 的观点:“DeepSeek 会不会觉得只要 MoE 架构或者模型内其它架构不更新,只是能力变强了不算大版本升级。所以才会一直叫 V3 / R1 …………….” ,应该是语料的进步。
但是幻觉的深度加深,或者说讨好/谄媚更严重了,比如问了DeepSeek R1 0526 是否支持System Prompt,在一轮我的prompt中体现的主观倾向偏positive的对话中,RDeepSeek R1 0526 给出了极其肯定的回答;新开一轮对话,以偏中性风格的方式提问,DeepSeek R1 0526 就开始含糊了。当然也可以解释为服从性更好,牛马味更浓。。。莫不是新语料都这样?
- 关于大模型的谄媚行为,参考@蚁工厂:“OpenAI发了篇博客分析为啥上次自己的模型出现了大规模谄媚行为。大概原因是I尝试引入了基于用户反馈(如ChatGPT中的点赞和点踩数据)的额外奖励信号,通常这很有用,但此次更新中,这些变化可能共同削弱了控制谄媚行为的主要奖励信号的影响力,用户反馈倾向于更易接受的回应,可能放大了这种转变,用户记忆有时也会加剧谄媚效应。同时,在内测和A/B测试中,也没有发现该问题。(可能刚开始人们被拍马屁会觉得还挺舒服?). 后续改进手段包括更严格的行为评估、增加“alpha”测试阶段、重视互动测试、优化离线评估与A/B实验、加强模型行为原则评估及更主动沟通等。”
一个有趣的发现,也是研究DeepSeek R1 是否支持system prompt时候读两个版本的V3 technical reports的发现,DeepSeek V3 一直以来都是支持system prompt,不知道DeepSeek R1是不是原理上不同,所以不支持system prompt;那么更进一步,那些用qwen和llama蒸馏的DeepSeek小参数模型,是不是应该是支持system prompt的呀?
- 实践建议:跟DeepSeek R1 0528 结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prompt的中立性,一旦暴露一点点主观倾向性,DeepSeek R1 0528 就会顺着这个方向一路绝尘给你找理由,向你谄媚,坚定支持你的倾向性。也许吧,推理和幻觉是同一块硬币的不同两面。幻觉不是坏事,没准创造力会更强。 总之,实名感谢DeepSeek官方!
转自 @-马小虎-
关于测试
DeepSeek R1 0528 测试结果得分都快赶上 o3-high 了…太强了…
(LiveCodeBench 是从 LeetCode、AtCoder 、CodeForces 找题目然后测试)
测试地址:livecodebench.github.io/leaderboard.html

DeepSeek-R1-0528 的文本召回测试结果出了
32K以内比之前的R1要好不少。但是60K下降了不少。120K作者还没测。这意味着在32K以内针对给定的材料使用新R1提问问题让它回答的话,准确度会好不少。
测试地址:fiction.live/stories/Fiction-liveBench-May-22-2025/oQdzQvKHw8JyXbN87

那么,问题来了,DeepSeek-R2 究竟何时发布?
相关图书
🚀 DeepSeek V3.1 全新升级 → DeepSeek V3.1 Terminus 发布!最新的Terminus版本在V3.1基础上进一步强化,针对用户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重大改进。 ✨ 有哪些新变化? • 🌐 语言更流畅:显著减少中文和英文混用问题,不再出现奇怪的乱码。 • 🤖 智能体全面升级:代码智能体(Code Agent)与搜索智能体(Search Agent)的表现大幅提升,处理任务更高效、更精准。 📊📊 经多项权威基准测试,新版Terminus的输出更加稳定可靠,各项表现均优于上个版本。
互联网女王 Mary Meeker 340页的人工智能现状及趋势报告
Mary Meeker 是美国风险投资家她主要专注于互联网与新技术领域投资,被誉为"互联网女王"。Meeker的《互联网趋势报告》曾是科技投资者最为期待的年度报告之一。该报告包含塑造互联网的主要趋势、消费者行为及文化变迁的数据与分析。
智能体网络协议技术报告 – MCP、A2A、ACP、ANP等比较与分析
W3C的《智能体网络协议技术报告》,对当前主要智能体 网络协议(MCP、A2A、ACP、ANP等)进行了系统比较与分析。 给出智能体网络的四大核心趋势:智能体取代传统软件成为互联网基础设施、智能体间实现普遍互联互通、基于协议的原生连接模式、以及智能体的自主组织与协作能力。
学好基本功,AI才能真正助你一臂之力
我最近一直在尝试把 AI 融入到日常工作中。必须承认,在处理像增删改查(CRUD)、数据解析这类琐碎任务时,AI 确实是个神器。你只需要下达指令,它就能帮你搞定,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。但软件开发远不止于此,我们还需要整合系统、性能优化、技术研究,这些都需要真正的理解力。


